【股份魚鄉】打入七股漁民圈 創建食魚基地

文|朱曉萱
圖|大享食育協會

從產業道路轉進十份里,跟著導航開向接近股份魚鄉所在據點,來到約定見面的小橘屋,門口停著的那台已成擺飾的藍色腳踏車,好像在跟來訪的人們說著:「歡迎來到股份魚鄉。」


擁有得天獨厚純海水養殖的環境

位於七股區的十份里,由於無法抽取地下水,因此採用純海水養殖,物產密度相對鹹淡水養殖來得低,是相對友善的飼養方式。養殖水產因為魚類體內鹽度約1.5度,海水3度,生活在比體內鹽度還高的海水中,魚類須耗能以調解體內外鹽度,因此成長緩慢但肉質緊實。了解這項產業優勢的地方青年,早已有將生態共好變成品牌故事的共識。

然而到底什麼是友善養殖,是否和友善農耕一樣有精準的定義呢?宜霈說:

友善漁業還沒有明確的定義,端看想要友善的對象,可以是消費者或是環境(水、土地、生物),而大部分友善養殖的漁民在乎的,是他的目標生物(養殖的生物),是否快樂、健康。

由漁民來定義自己的友善,並且把故事說給消費者聽,讓消費者藉由購買商品,來反饋給漁民顧客本身在乎的事情,並鼓勵朝友善的方式來飼養;如此一來,消費者和生產者便能形成正向的循環。

圖說:虱目魚遊程體驗場地─天鳥行空蚵殼裝置藝術與魚塭

連結在地資源借力使力

首次和股份魚鄉創辦人廖宜霈和林筱菁見面,兩人都不是臺南人,卻選擇在台南七股的漁村發展,一開始是想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做到什麼,做起食魚教育也是慢慢摸索出來的。自外地來到七股後沒有太多在地的資源,所幸遇見在地藝術家楊明忠夫婦,提供場地給股份魚鄉使用,相約碰面的「小橘屋」和虱目魚遊程場地「天鳥行空」,皆屬於楊老師及師母所有。而股份魚鄉除了使用場地進行遊程和教學之外,也時時維護室內的設備和環境。

股份魚鄉自105年開始發展,創辦前三年專注在課程和教材開發,與社區內的建功國小合作,和學校老師共備校本課程、開立社團培訓小小解說員,讓在地的學生認識家鄉的產業;同時建立地方人脈,以及和外部社群互動為主。自第四年起意識到回到基地的重要,更深入的與地方漁民合作、訪談,邀請漁民在活動中擔任主要的分享者,發揮在產地的優勢,由漁民說「漁」和「魚」的故事。有了過去的累積,回到地方經營是接下來發展的重點,把消費者帶進產地、讓生產者更有自信。

圖說:股份魚鄉設計認識處理虱目魚的教具

除了與採用友善養殖的漁民合作之外,最重要的是有無參與成為活動的意願,問及如何能夠讓他們敞開心胸分享知識,甚至願意加入講師的行列,宜霈說:

如果直接跟漁民說要請他當講師,他會覺得自己做不到,但如果提供漁民觀摩對象和學習方法,一步一步引導漁民至加深漁民願意參與的意願。

雖然宜霈開玩笑的說,有著一雙大眼的筱菁讓她們容易打入漁民圈,不過從她們循循善誘的說服漁民,不斷地與漁民溝通及發展與社區、學校的連結,可稍稍瞥見過去在此致力拓展食魚教育的不易。

讓大家想到七股不再只會聯想到鹽山,還有食魚教育

在七股蹲點至今已經五年,社區居民提供漁業的資訊讓設計出來的課程和遊程更貼近產業現場,遊程設計包含室內講堂、室外體驗和動手料理等環節,讓參與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認識地方產業,也認識餐盤裡的食物。而隨著累積的能量和教學內容越來越多,亦出版創作平易近人的繪本,以漁村物產虱目魚和文蛤,還有漁村生活為主題,富含地方漁業知識與親切感十足的對話,吸引許多師生、親子閱讀。

不只是社區的漁民,也和附近台江國家公園合作,培養七股和安南地方帶路人,透過開設課程吸引居民參與,找出有意願深入合作的居民組成聯盟,經過時間的磨合,逐漸建立出志同道合的一群好夥伴。

圖說:林筱菁(左)和廖宜霈(右)在天鳥行空前合照

兩位從外地來到七股到現在,對未來有什麼想像嗎?

筱菁:已經決定在這裡開工作室了,想的是五年、十年後我還可以在這裡做的事情。

宜霈:我想做到未來大家只要聽到七股,就想到養殖漁業食魚教育。

漁村的聚落樣貌和農村不同,傍晚時分吹進七股的海風涼涼的又帶著一點鹹味,也許這裡的生活步調和自然環境,有把人黏住的魅力。


本文章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110農再-1.1.1-1.1-保-140計畫補助

分享

相關社區名單

臺南市七股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