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薑麻園】社區居民共持環境友善理念創造社區產業新價值

採訪.整理|朱曉萱
圖|王婉育、朱曉萱

只有三十幾戶的薑麻園,社區的組成以客家族群為主,互相生活在一起,除了聯姻關係外,還有長期下來彼此深厚的感情,現任發展協會理事長涂育誠笑說自己在社區同輩裡年紀最小的那個,在社區看到人都先叫哥哥姊姊叔叔伯伯就對了。

薑麻園位在苗栗縣大湖鄉,社區內有發展協會,範圍則是包含在薑麻園休閒農業區內,發展協會和園區分別在2004年與2005年創立,園區的範圍較協會稍大一些,起初兩個單位分開運作,後來發現團結力量大而結合,演變至今則由發展協會的幹部共同管理。

人口數少的薑麻園,住戶之間彼此熟悉,薑麻園發展協會理事長由社區居民輪流擔任,幹部則是不隨意更動,因此雖然理事長不會連任,但協會的方向是幹部們共同決定,不會隨著理事長人事異動而改變。現任理事長涂育誠任期至今年為止,下一屆的理事長將由社區內其他居民擔任。

圖說:涂育誠理事長和他親手搭建的窯

藉由共同銷售平台讓農夫重拾對作物的責任感

問及涂理事長著手友善耕種的原因,他回憶起十多年前尚未正式返鄉工作時,已接觸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開設的課程,受到課程講師的啟發,認為「農的價值要自己創造」,加上農業或農村的永續發展,不能忘了要對農夫友善,使用農藥除了會傷害環境外,在第一線操作的農夫更是首當其衝。因此十年前返鄉後,便逐漸從自家農園開始,一步一步轉成友善耕種,至兩、三年前,農園終於以全友善的方式耕種。

目前薑麻園僅涂理事長自家農園為全友善耕種的場域,但也期盼自己的拋磚引玉,讓更多居民加入友善的行列。

由發展協會經營的遊客服務中心就是一個好的起點,中心內展售社區居民自家的農產品,過去協會是以義工性質協助銷售,經過涂理事長的建議,營利模式逐漸確立,提高服務中心的收入,讓中心的利潤能支撐協會的員工薪資。成立遊客服務中心一方面提升社區農產品的能見度,一方面讓社區的運作能降低依賴公部門資源的比例,還能潛移默化讓居民願意嘗試友善種植,可說是一舉數得。

居民拿東西出來賣,因為在同一個地方販售和種植,發現彼此產品同質性很高,反而刺激居民自主提高商品的多樣性。協會未來規劃貼出每個販售者的資訊,讓小農成為自己產品的代言人,也讓農民對自己商品的更具責任感和自信心。

圖說:薑麻園遊客中心展售居民自家農產品

除了假日來訪的觀光客外,薑麻園出產的生鮮農產品培養出自己的客群,熟悉農產品上架時間的消費者,會在農產品上架前就在遊客中心外等著,一上架便入內挑選,採購最新鮮的農產品。久而久之農友們觀察到原來友善農作物的銷售價格雖然較高,但仍能銷售出去,便開始拿出「自家菜園」生產的,相對用藥較少的農產品。

以南瓜松鼠之爭 加深友善耕種的信念

一開始以友善的方式種植南瓜時深受松鼠所害,當時佈下天羅地網來抓松鼠,但逃過陷阱的松鼠們似乎是展開了報復性行為,在每顆南瓜上都留下咬痕或爪痕,收成的南瓜完全不能賣。後來實在沒辦法,半放棄的狀態下只好用說的和松鼠溝通:「保留一塊讓松鼠吃到飽的區域,拜託你們只吃這裡。」結果效果驚人,松鼠還真的只在「保留區」吃南瓜,被松鼠吃過的南瓜又會有別的生物來吃,不只養活松鼠,還養活山裡共同居住的其他動物,成為大自然循環的一部分。

但光要求農夫以友善的方式耕種還不夠,因為以無化學肥料、無農藥的方式耕種,在產量和外觀上皆無法與慣行農業的作物相比,剛轉型時更是。除了不斷精進自己的農耕技術外,也要讓消費者知道食物是怎麼生產出來的,因此開始辦理農村體驗活動和食農教育。除了消費者外,涂理事長從自家開始示範,將友善耕種的南瓜送進北農市場,和一般農產品一起競爭,再加上生產者的資訊,沒想到好品質的南瓜價格完全不失競爭力,幾乎都能拿到好價錢。

圖說:薑麻園景觀餐廳「雲也居一」拍出去的薑麻園風景

提升社區凝聚力的薑麻節

社區過往的固定活動是預定在秋季舉辦的薑麻節,從最初對內的社區活動,逐漸轉變成對外行銷的節慶,且活動客群越抓越精準,去年承蒙水保局計畫的支持,涂理事長和協會團隊規劃整整兩天薑麻節的精彩行程,讓來訪過的遊客紛紛詢問著今年辦理的時間。

看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區能夠如此盛大舉辦薑麻節,又因為薑麻節讓社區變得更美麗,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們主動說起今年要擴大辦理,不想讓一個月場佈的努力在兩天就結束,因此已經規劃今年的薑麻節將延長至一個月。孰料受疫情影響,只好先放棄嘉年華式辦理活動,為了減少群聚的機會,體驗活動分散在薑麻園內,由各家農場辦理體驗遊程。

分享

相關社區名單

苗栗縣大湖鄉